当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开快车也意味着高风险,过度营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战乱象等屡见不鲜。
正因如此,汽车市场也需要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多维度的“组合拳”,将国内汽车产业的“流量狂欢”转向“质量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打破传统智驾概念
小米的案例证明,在品牌创始人IP以及概念营造的作用下,汽车品牌也可以成为真正影响用户观念的流量网红。与此同时,不少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时,采用诸如“自动驾驶”、“零接管”等模糊“辅助”与“自动”界限的话术,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的错误理解。
据数据统计,2024年国内涉及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4%,其中76%源于驾驶员误用或滥用系统,“脱手驾驶、高速睡觉”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针对行业乱象,工信部打出的第一拳便是破除“智驾=无需接管”这一被营造出来的错误刻板印象。
4月,工信部发布新规,明确要求企业在命名、宣传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时,禁止使用任何暗示其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表述,必须清晰界定系统的能力边界和驾驶责任。
同时,对车辆系统的激活与退出机制、泊车辅助功能等技术层面提出了强制要求,如系统要能有效识别驾驶员的违规操作并及时采取风险减缓措施,泊车辅助功能需具备可靠的障碍物检测与紧急制动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辅助驾驶与智能驾驶的区别,并制定了更加详细的界定措施。
严格审视“未来感” 好看≠好用
除了技术宣传层面的误导,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设计上也出现了“重颜值轻实用”的倾向,隐藏式门把手、隔空开门、全景天窗等设计层出不穷,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诸多安全问题。
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失效、低温冰冻卡滞、标识混乱等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了因撞击导致起火,但因系统断电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外部人员无法打开车门进行救援的情况出现。
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涉及隐藏式门把手的救援延误投诉同比激增67%,让该设计在极端场景下的脆弱性尽显。
为此,工信部于5月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明确要求隐藏式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确保断电、碰撞后仍可手动开启。如通过内置拉索连接门锁,或设置独立应急拉环,并严令禁止车企在追求科技感时,忽略车辆功能的可靠性。
追根溯源 破解价格战
价格战作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另一大难题,车企和供应商之间长期存在的账期问题成为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工信部联合国资委等部门,推动主流车企主动承诺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防止车企通过拖欠货款转嫁成本。
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吉利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等17家车企响应工信部号召,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广汽、理想等企业进一步承诺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直接缓解供应商现金流压力。
同时,为压缩成本,部分车企将研发周期从传统燃油车的5年缩短至1.5年,甚至出现“边卖边改”的畸形模式,让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质量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工信部连续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明确表示将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车型的抽查力度,通过加强监管,督促车企重视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的用车安全。
从“智驾神话”到“机械应急”,从“流量狂欢”到“账期60天”,工信部的监管不是束缚,而是刺破泡沫的针 —— 当行业不再用噱头透支信任,当创新不再以安全换颜值,汽车产业的“快车道”才能真正通向技术与商业的双轨共赢。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