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在不少新势力品牌力不能支、纷纷退出市场的时候,还能实现销量同比翻番,这对车企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5年6月份,北汽极狐交付量达到10352辆,同比增长65.13%;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了55503辆,同比暴增211.06%。此外,北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享界项目也步入正轨,6月份交付量首破4000辆,拿下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冠军。
但与此同时,北汽蓝谷仍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官方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在22亿元以上。那么,在销量提升的同时,北汽该如何跨越盈利这个难关呢?
极狐的成绩是怎么来的?
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造车新势力背景复杂,一部分是纯粹的新手,另外一部分则是国有汽车厂商扶持起来的,极狐就属于后者。极狐品牌历史算是比较长的,但2025年之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而在2025年上半年终于杀入月销万辆俱乐部,开始走上正轨。
211.06%的增长率,在如今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多见。6月份极狐品牌以阿尔法T5、阿尔法S5为主力,同时还有极狐考拉这种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个性化车型,成功实现月销过万。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这是一个“安全线”。
那么,极狐是怎么做到逆市飘红的呢?
首先,极狐对产品布局进行了优化,阿尔法T5和阿尔法S5先后上市并交付,在15-20万元市场上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其次,北汽大张旗鼓地与华为合作,再加上双方此前几年的合作基础,给极狐品牌带来了很高的关注度。
其次,北汽作为国有大型汽车厂商,在供应链采购、渠道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有先天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24年年初极狐门店数量不足200家,但截止到2025年6月份已经突破400家,实现了三级以上城市100%覆盖,一至五线城市覆盖率高达85%。
当然,这背后还少不了北汽在新能源领域的长期积累与技术研发。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极狐虽然整体销量规模依然偏低,但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根基,具备了成为未来主流玩家的潜力。
享界成功破局
在享界S9之前,不少国产厂商就已经对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轿车市场发起了冲击,但细分领域销冠花落北汽,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在此之前,北汽并没有打造20万元以上车型并站稳市场的能力。
这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与华为的合作,北汽董事长张建勇上台之后,开始ALL IN与华为的合作,甚至花费重金打造与华为合作的工厂。事实证明,经过华为智能化加持的享界S9的确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鸿蒙智能座舱+ADS乾崑驾驶辅助系统的组合成为核心卖点,帮助享界S9成功站稳高端市场。
按照享界官方的规划,接下来还有享界S9T等车辆投放市场,销量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对北汽来说,站稳高端市场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前的几十年,北汽已经吃够了在低端市场挣扎的亏,高端市场不容有失。
增收不增利 北汽新能源如何破局?
在销量增长的同时,北汽也遇到了中国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都会遇到的问题:增收不增利,甚至是长期亏损。根据北汽蓝谷的官方消息,2025年上半年北汽蓝谷预计会亏损22亿元以上。
北汽蓝谷的亏损,并不令人意外。或者说,这是一个行业共性。新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厂商要新建产能、培训人员、研发核心技术、加大营销投入、进行生产线改造等等,都会进行巨额投资,而这些投资都带有前瞻性,不太可能在短期内产生直接收益。
根据北汽董事长张建勇的说法,仅仅是享界S9的生产线改造,北汽就投入了20亿元以上的资金。而在燃油车时代,这个钱甚至能重新建造一座全新的合资工厂,新能源汽车业务有多烧钱,由此可见一般。
除此之外,北汽蓝谷虽然销量持续上升,但与主流厂商相比,销量规模仍然偏小,暂时还达不到靠大量买车来摊薄成本的效果。实际上,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比亚迪、理想、问界三家,其它厂商都在挣扎中。
但从长远来看,北汽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上半年的市场表现证明,砍掉此前的超低端车型、加大与华为的合作,这样的策略是适合北汽的。厂房、渠道等方面的成本,属于短时间内的集中投资,当进入完善期之后,成本就会被慢慢摊薄。届时随着销量的增长,北汽的盈利前景就会变得十分明朗。
对北汽来说,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推出更多的重磅车型,来提升销量规模。汽车是一个靠规模取胜的行业,只有大量卖车,才能实现成本的快速下跌。实际上,无论是极狐还是享界,都与低端市场有一定距离,当销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例如享界实现月销过万,它们的毛利率就会大幅上升,进而实现盈利。问界、理想的盈利,就是通过这种模式。
销量是底气,盈利是考题。极狐的规模与享界的溢价,正为北汽积攒破题的筹码。新能源的盈利逻辑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把每一步增长熬成品牌的护城河,把 “增收不增利” 的困局,变成 “厚积薄发” 的转机。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