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动力电池如同车辆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安全性、续航里程与补能效率,也是影响用户用车体验的关键所在。2025款东风奕派eπ007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对马赫动力电池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安全层面,东风奕派全系车型已提前满足电池新国标,而在快充性能上,2025款eπ007同样表现出色。
具体来看,2025款纯电版车型支持3C快充,30%-80%充电时间最快仅需16分钟,满电状态下CLTC最长续航可达650km;增程版车型支持4C快充,30%-80%充电时间最快仅需12分钟,CLTC纯电续航可达230km。
如此快速的充电速度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是电芯升级、充电兼容升级。
电芯升级 四大核心技术驱动性能跃升
动力电池的性能核心在于电芯,电芯是电池包内部的关键部件,是能量的精密工厂。
在了解关键技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电芯是由什么构成的?
一块标准的锂离子电芯就像一个"三明治",它主要由四个核心部分组成:
正极(+):通常是含锂的金属氧化物,如磷酸铁锂或三元锂,它是锂离子的"仓库";
负极(-):通常是石墨,它是充放电时锂离子的"住所";
电解质:介于正负极之间的液态或固态导体,允许锂离子通过,但阻止电子直接通过;
隔膜:一层有微孔的薄膜,将正负极物理隔开,防止短路,只让锂离子自由穿梭。
充放电的本质,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搬家",同时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形成电流。
如图示,金黄色的是负极铜箔,灰色的是正极铝箔,移动的蓝色颗粒就是锂离子。
中间黄色区域是隔膜,左侧灰色区域是负极石墨颗粒,右侧棕色区域是磷酸铁锂颗粒,它们都浸泡在透明的电解液中。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速度是影响电芯性能的关键指标,迁移越快,充放电效率也越高。
因此,如何优化电芯材料与结构以加速锂离子迁移,并减少迁移过程中的"路径损耗",成为提升电池性能的关键所在。2025款eπ007在上述的电芯材料与结构上都有深厚的"黑科技"储备,实现了四大核心技术突破:
其一,电解液的升级为锂离子迁移开辟了"绿色通道"。
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低阻抗界面成膜剂与高动力学溶剂,电芯正负极表面会形成性能更优异的SEI膜。该膜不仅能有效阻隔电子通过、允许锂离子定向迁移,还具备高强度特性,可减少锂离子流失,延缓电芯容量衰退。
同时,SEI膜的超薄特性进一步降低了锂离子的通过阻力,显著提升了电芯整体的充放电效率。
其二,石墨负极采用核壳结构设计,为锂离子打造"快速路"。
内核结构的优化大幅缩短了锂离子的迁移路径,使正负极间的往返效率提升;外壳则通过增加迁移通道数量,确保单位时间内更多锂离子完成迁移,进一步加快充电速度。
其三,LFP(磷酸铁锂)正极的结构优化使其内部性能更为均衡。
通过将磷酸铁锂颗粒纳米化,锂离子获得了更多迁移路径,有效改善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及充放电倍率;同时,纳米级颗粒能更灵活地应对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与收缩,颗粒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增强了结构稳定性,提升了电芯的循环使用寿命。此外,正极颗粒表面包覆的导电层进一步增强了导电性,整体性能得以优化。
其四,电芯隔膜的低迂曲度设计确保锂离子能"直达目标"。
正负极之间的隔膜采用"直路"结构,避免了锂离子迁移过程中的路径绕行,使其能够高效"冲刺",充放电速度因此再获提升。
电芯做的再好,车辆如果无法适配市面上的大功率充电桩,那么4C的充电速度潜力也无法发挥。
为了让用户拥有更好的充电体验,奕派科技的研发工程师解决了充电过程中的三大核心兼容问题:充电接口兼容、控制导引电路兼容、通信协议兼容。其中控制导引电路兼容、通信协议兼容是最复杂的。
2025款eπ007成功解决了控制导引电路兼容、通信协议兼容难题,做到了直流充电兼容GB/T
27930-2015、FAST标准、大湾区团标等行业通用充电标准,交流充电支持7kw交流桩、随车充、家充桩即插即充、预约充电。支持的充电桩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云快充等各类品牌,真正做到了让用户充电无忧。
为验证充电效果,工程师们从武汉出发,途经合肥、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海口、南宁、贵阳等城市,最后返回武汉。一路上完成4200次充电,包含50座城市60余种品牌,均能完美兼容。
通过以上技术革新的协同作用,2025款eπ007的充电性能最高实现了4C的跨越式提升,仅需12分钟即可完成从30%到80%的电量补充,高效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从结构优化到材料创新,东风奕派不仅为电池"换芯",同时持续推动产品"焕新",为用户带来无限精彩的出行体验。